新闻中心,厦门大学出版社-pg娱乐电子游戏
来源: 发布时间为:2015/6/9 14:37:00
1985年在中国出版史上是划时代的年份,全国出版社的数量发生了令人惊诧的突变,原来每个省份只有一家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这年各省人民出版社的主要编辑室一跃变身为独立的出版社,如科技出版社、文艺出版社、少儿出版社、美术出版社、教育出版社等等,福建人民出版社还在厦门设立了副牌社“鹭江出版社”。大学出版社原来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一大批新的大学出版社也在这一年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厦门大学出版社应运而生,在这一年宣告获批成立。好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这一规模格局此后30年基本未再有变化,只有小的微调。
厦门大学出版社刚成立时,暂借囊萤楼一楼的一间房间开张,但领导班子的构架却很庞大,为“招兵买马”摆开了架势,足见当时学校目光长远,雄心壮志。
但地方出版社的扩张是在原有出版队伍的基础上繁衍的,而大学出版社则是一切从零开始,且不说如何运作需要从头学习,队伍也是从教学科研人员中调集而来,万事开头难,考验着大学出版社的开路先锋们。
1987年,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学校党委宣传部来到厦门大学出版社的。其时出版社已成立两年多,出版社已搬迁至经济学院大楼,不过社长却换了两任,编辑只有三四人。这年3月周勇胜先生从学报编辑部主任岗位上调任出版社总编辑,9月又兼任社长,随后不久又兼任党支部书记,他以开放的胸怀和气魄,广纳人才,这一年,除我之外,陈森镇、陈子雄、蒋东明、宋文艳、黄茂林等人先后来到出版社,充实了显得有些凋敝的出版队伍。
我来社里之前,原来的编辑队伍分两类人,一是从教学岗位转来的,二是从本校应届毕业生分配来的。我的到来则是个例外,是个已有10年编龄的编辑,带着编辑(中级)职称到社里,是社里第一个有编辑出版专业职称的人。今天我写这篇短文,要特别感谢时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的洪桂芳同志,那年宣传部第一次得到评职称的名额,有两名编辑(中级)职称的名额。在他的力主下,我评上了职称,之后又同意我调出宣传部。现在的年轻人不能想象“同意调出”四个字的艰辛难度,那年月“调动”是几同难于上青天的事啊!
我在出版社编辑的第一本书是散文集《风雪人间》,这部著作是丁玲回顾在北大荒岁月的作品。著名作家丁玲是我校的兼职教授,1981年曾前来参加厦门大学60周年校庆,对厦大有深厚的感情。她于1986年3月逝世,临终前交代将她的作品、部分手稿及照片等赠送厦门大学,以表示她对厦门大学的深情。厦门大学出版社征得陈明先生的同意,得以率先出版她的遗作《风雪人间》。记得是刚卸任不久的郑文贞副总编交给我来处理的,我到出版社时,郑老师已调任中文系系主任,手头上尚有一些出版社的事情未处理完毕。特别要提及的是他和周勇胜总编鼎力支持我到出版社的。这部书出版后,我写了一篇书评《爱,信念和希望》,刊发在当时发行量很大且权威的《博览群书》上,在当时读书风气很盛的年代,影响了读者的兴趣,首印15000册进入市场后,因本书与其他流行的“伤痕文学”有所不同,得到较好的市场表现。可喜的是,翌年本书荣获福建省首届优秀图书编辑奖一等奖。
我当年编辑的第二本书是《广告原理与方法》。本书的作者陈培爱老师是我中文系的同学,他以敏锐的目光和胆识,从中文系转到新开办的新闻系,并首开广告学课程。我到出版社时,他刚完成了中国大陆第一部广告学教材《广告原理与方法》的初稿。因缘际会,我就成了这部书的责任编辑。后来,我社的广告学图书成了气候,与这部教材在全国率先出版密切相关。我社出版的广告学教材,对这一学科的建设产生了重要作用,厦门大学成为中国广告人的“黄埔军校”与我社的贡献密不可分。这是出版社与学科建设实现“双赢”的一段佳话。
我到出版社时,算是单位的新人,但也是个有10年编辑经历的“老人”。到社不久,当年我策划出版了《现代人的风采》小丛书,这套小丛书共设计为三册,分别为《大丈夫的小经验》《人生竞技场》《少男少女的憧憬》。选题报告呈送周总编后,得到他的大力肯定,要求立即进入实施。当时同为1987年进入出版社的东明、文艳、茂林各人认领了一本作为选编者,他们热情很高,行动迅速,很快就编选出来,我也及时编辑完毕。书上没有署主编,各册书的选编者也是署化名,大家都没有额外的报酬。那是个讲事业不计报酬的年代。翌年出版,首印23000册,不久就销售一空。日前,在家里翻出了这套书,但不全,仅存两种书,见封底赫然印着:装帧设计吴晓平。那时节,封面设计均为出版科三位同志自己设计,还偶见东明也加入设计行列,而且都是手绘设计的。记得我社用电脑设计图书封面应是1998年的事。
当年年底我还与时任副社长的庄呈芳老师到福州组织了《初中文言文注译》一书,我任责任编辑。该书首印十几万册,由新华书店经销一空,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左起:蒋东明、许经勇、陈天择、陈福郎)
这些初入出版社的点滴事情,鲜明地进入周勇胜总编和陈天择社长的视野。他们怀着惜才爱才之心,对我这棵成长中的小树,倾心施肥、浇灌和养护,正是他们一步步的提携和栽培,才有我后来为出版社肩挑重任的一点能耐。他们是我的恩师。
悠悠往事已过去28年了,1987年,那是我记忆中的火红岁月。
赋厦大出版社30周年庆
陈福郎
东南形胜我独秀,
扶摇九天云霄。
旌旗猎猎海峡潮。
黉门论学术,
商海架文桥。
励精图治三十载,
装点一片妖娆。
清点文字万卷豪。
书香孕桃李,
传世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