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厦门大学出版社-pg娱乐电子游戏
来源:福建日报就我社新书《福建翻译史论》专访作者林大津教授 发布时间为:2013/12/6 14:19:00
近日,记者专访了《福建翻译史论》一书总主编、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专家林大津教授,听他讲述与福建翻译有关的那些人那些事。
◆弥补区域翻译史研究的缺憾
《福建翻译史论》近日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有学者评价,该书首次系统考察了从古至今福建众多译家、译事、译论及其产生的深刻影响,填补了国内在福建翻译史出版方面的空白。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何在?
“目前,《中国翻译通史》已问世,全国一些省和自治区也出版了区域翻译史著作。令人遗憾的是,在诞生了一大批翻译家的福建,此前对译者的相关研究多属个案研究,对福建翻译史的整体考察与系统分析方面有所缺憾,不够全面准确。”林大津告诉记者,该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填补了中国区域翻译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
林大津解释说,该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福建翻译史展开更加体系化的深入研究。全书分为古近代卷、现代卷与当代卷,既在宏观层面介绍福建译事的社会历史背景,讲述福建翻译家如何对中国社会发展做出令人瞩目的贡献,又从微观角度描述译家名流的译作风格,展现福建翻译活动之肇始、发展与高潮,凸显福建翻译家的风采与成就。
“在编撰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描述和阐释历史事实,作者除了挖掘现有文字史料外,还采访了译者本人或其家属、后人,获取有关信息;三卷本出自50位执笔人,统一格式规范费时费神,从框架酝酿经几易其稿到最终出版,历时5年。”林大津不无感慨地说,写这本书最难忘的是四个字:好事多磨!
◆对外开放催生一大批翻译家
从获法国皇家文库第一个“中文翻译家”称号的黄加略,到最早组织翻译“夷书”的林则徐;从“东学西渐第一人”的陈季同,到独享“译界之王”美誉并以“林译小说”影响后人的林纾;从翻译《天演论》推动近现代中国前进步伐,并以“信达雅”影响中国百年译学研究的严复,到翻译凡尔纳《八十日环游记》的中国第一位女翻译家薛绍徽;从“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翻译大师林语堂,到最早把《论持久战》翻译成英文的许孟雄……在近现代转型期,福建汇聚了中国近2/3的译界名流。福建何以会产生这么多有影响的翻译家?
“这主要得益于较早对外开放,使得八闽译家的眼界更为开阔。”林大津说,福建口译活动的兴盛状况与福建对外交流活动之繁荣程度成正比,特别是到了宋元两朝之后,随着福建良港得到进一步开发,海上贸易日渐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远至西亚、东非地区,口译也就更加发达。福建的笔译活动,直到明末清初才取得较有影响的成就。西方传教士在闽传教布道之余翻译了众多作品。与此同时,福建本土知识分子也开始参与西方传教士的翻译活动。
福建翻译史上人才济济,作为一位在翻译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林大津对严复和林语堂的翻译颇为敬佩。“翻译什么有个原著选择问题。从内容上看,严复的八大译著起到了警醒世人,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史进程的社会功效。从翻译手笔看,我偏爱林语堂,阅读他的汉译英作品,能深刻体验到其英文娴熟度非常人所能及。”林大津说。
◆翻译是一种再创作的艺术
当下,翻译质量下降与“信、达、雅”的要求差距不小,令人忧虑。对此,季羡林曾指出四个方面的原因:译者基本功问题、翻译职业道德问题、翻译批评缺位问题,以及出版社疏于把关问题。
福建翻译名家林疑今写过《谈翻译》一文,后收入王寿兰编的《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一书。就这些问题,他在文中指出,文学翻译是艺术上再创作的活动,译者要理解到位,遇到问题,多向别人请教,多进行推敲,才能避免犯低级错误。他还建议,诗歌翻译最好译者是诗人,在风格上与原作者相近,对其作品热爱至深,这样才可能对原作有真正深入的理解。
在林语堂看来,翻译即创作,翻译文学作品的人,须把翻译当作一种艺术,文学翻译家“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林语堂的这一观点,与其他翻译大家提出的“译者应是批评家”的理论有共通之处。
在林语堂的作品中,翻译和创作“难解难分”,其翻译中有创作,创作中有翻译。他之所以成功,不单是靠文字精湛,还因为他热爱祖国文化,同时有独特的见解,敢于承担起向西方读者诠释中国和中国人的责任。
“翻译水平高低是个相对概念。在一个地区,高水平译者不多,与其翘首以待来日出现更多高水平译者,还不如翻译委托人拓宽视野,尽可能寻觅高水平译者,如此,才能避免‘翻译垃圾’产生。高水平翻译家需要知识丰富,双语精通,态度认真,手脚勤快。”林大津说。
◆翻译是良心活,要耐住寂寞
尽管这些年从国外引进的书籍越来越多,但是愿意译书的高水平译者却越来越少。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搞翻译不赚钱。
“翻译是良心活,单凭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要耐得住寂寞。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不懂得如何挑选原著。中文写作有困难的,别干英译汉。英文写作差的,千万别碰汉译英这行当。”林大津说,从事翻译这一行当,没有点淡泊名利的精神不行。
在翻译界,提起林纾无人不知,他的领路人王寿昌又有多少人知道?
王寿昌是福州人,为人豪爽慷慨,诚恳敦厚,不但精通法语,中文造诣也颇高,被誉为诗、书、画“三绝”。他是林纾的首位合作者,口译《巴黎茶花女遗事》时,引领对法语一窍不通的林纾走上小说翻译之路,也造就了中国翻译界一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直到林纾病逝,王寿昌也未对外人提及过二人合译之事。
翻译质量下降关键是人才缺失,这是公认的事实,翻译人才哪儿去了呢?中国翻译协会日前刊文称,目前,翻译人才缺口巨大,翻译师资培训与翻译学科建设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除了翻译师资,翻译服务行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
林大津说,提高翻译质量,最根本的要靠市场来解决。他建议,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在美国,名译者拿到的版税比名作者还要多,一些经典作品可以一译再译,佳作频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