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厦门大学出版社-pg娱乐电子游戏
来源:厦门大学团委 发布时间为:2021/3/3 11:50:00
前段时间,讲述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在全国热播,引发全民关注和热议。而剧中放弃县城优越条件,毅然选择村小的“厦大高才生”郭闽航的原型,正是以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为代表的支教青年志愿者。
从课堂到课外,剧中,一幕幕和现实极为相似的场景,也仿佛在回放着厦大研究生支教团队员们的青春。
从1999年到2021年,296名支教队员,足迹遍布宁夏、西藏和内蒙古等地区,长达22年的爱心接力,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一直在上演着是现实版“山海情”。而他们的故事,已由厦门大学团委编撰为《让建南钟声传响大山深处——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2周年访谈录》一书,即将于近日在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采用访谈录的形式,邀请每一届支教队员代表和支教地师生代表,为我们讲述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是如何以实际行动助力教育扶贫事业。
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这个流淌着“南方之强”血液的团队,是对青年“致知无央,充爱无疆”最生动的诠释!由他们汇集而成的厦大版“山海情”究竟向我们诉说了怎样美丽动人的故事,让我们先睹为快!
01
立足讲台 培桃育李
从窑洞、土坯房再到多媒体教室,支教团队员们站上三尺讲台,传递着来自大海的力量,协助当地贫困地区开展基础教育工作,一边见证历史,一边创造历史。
“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曾是联合国对宁夏“西海固”的评价。气候干燥、嘴唇开裂、间歇性流鼻血,缺水、少食、停电……这是首届支教队员张秀丽和队友们遇到的现实情况,但困难没有打倒他们,反而让他们更加坚定。
02
教室之外 把梦留住
讲台之下,教室之外;无论白天与黑夜,屋下还是山间,厦大人的身影活跃在西部支教地的角角落落,他们用双脚践行支教团的责任。
第七届支教团队员叶楠,将自己赴宁夏支教的经历集结成《把梦留住》一书。他用自己的梦想点亮孩子们的梦想,让外界看见西海固大山沟里的“小草”,也有着顽强精神。他支教过的学生霍佰义后来考上了南京的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基层团干部。
03
公益助学 大爱无疆
以教学工作为根本,以特色活动为品牌,以爱心助学为补充,年复一年,厦大研究生支教团深入西部支教,他们当中一直流传着“这条小鱼在乎”的故事:海水退潮后,大量的鱼搁浅在海滩上。一个小男孩见状,捡起鱼一条一条地往海里扔。路人不理解:“这么多鱼,你救得过来吗?”“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捡?谁在乎呢?”男孩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边回答:“这条小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条,这条……”
一届又一届的支教队员秉持着“不放弃每一条小鱼,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的信念,接力讲好“这条小鱼在乎”的公益助学故事。
在厦大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研究生支教团募集“一帮一”助学金一千余万元,累计资助近2万名家庭贫困的学生,帮助超过5000名孩子留住求学梦想,救助2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发起捐建1所希望小学——海原县九彩乡希望小学,捐建1个带有标准塑胶跑道的“上弦月”运动场。
04
七彩假期 青春筑梦
课堂以外,支教队员们积极发挥自身特长,组织开展了“艺术守望者”“嘉庚号海洋大讲堂”“七彩假期”“解忧杂货店”等系列第二课堂活动,组建合唱团、啦啦操队、国旗班等学生社团,丰富了当地的校园文化生活。他们在支教地打开一扇窗,放飞孩子们的小梦想。
《山海情》的故事已落下帷幕。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山海情”还在继续!
主编 | 洪秋霞、施高翔 策划 | 蒋东明
供稿 | 厦门大学团委 编辑 | 林志玄 审稿 | 黄茂林